构建好课堂的三种能力——高三(A)化学组整理发表时间:2018-10-16 09:54 构建好课堂的三种能力 高三(A)化学组整理 2018-10-16 来源:扶沟县高级中学官网 http://www.fgxgjzx.cn 好课堂的背后折射的是教师的教育哲学,一个好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他自身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既不会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也不会为人左右。 如何上出这样的好课?我认为需要学会三种能力,即解读文本的能力、灵动的能力、“得意忘形”的能力。 一、解读文本的能力 在文本中发现问题,才能培养出有“问题”的人。 应试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真正的教育要做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有“问题”的人。要让学生有“问题”,自己先要成为有“问题”的人。教师对文本的阅读最要紧的就是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学生。 二、灵动的能力 所谓“灵动”,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灵感。教师有了这种“灵动”,在课堂上才能够迅速发现、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帮助的瞬间,才能够及时消解那些不利于教学的因素。 比如,课堂上突然有麻雀飞进了教室,怎么办?一是把它赶出去,二是不闻不问,再有就是“相机引导”,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前两种情况没有及时消解不利因素,而“相机引导”就是灵活掌控课堂,能将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为我所用。 三、“得意忘形”的能力 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如果用统一的“标准”去教,就会很机械、很教条,所以好教师的课堂要达到“得意忘形”之境界。 “得意”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要“得教材之意”,也就是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主旨、特点和编写者的意图;二是要“得学生之意”,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控学生的情绪,使之渐入佳境;三是要“得课堂之意”,即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套不变的、机械的程序。 “忘形”是指,一个好教师,首先得忘掉自己的教师之形,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要时刻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二是要忘掉教材之形,即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也不拘泥于某一种程式,而以自己的教育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三是要忘掉课堂之形,努力将课堂视为一个小社会和师生互动合作的舞台。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与学生的合作中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教师的课堂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能好在哪里呢?课堂想要摆脱某种标准束缚,教师就要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特长,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审核人:梁凌艳 领学人:高传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