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教学语言的要求——高三(A)物理组整理发表时间:2018-10-09 09:50 浅谈教师教学语言的要求 高三(A)物理组整理 2018-10-09 来源:扶沟县高级中学官网 http://www.fgxgjzx.cn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的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那么对教师的语言有哪些要求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规范性 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必须成为教师的职业语言。规范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教师的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不要有错误,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半截话、复义语、颠三倒四、啰哩啰唆等语病。只有规范语言才能谈到语言美,才有可能使语言的艺术魅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运用不同的语言,即因材施教的意思。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学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必须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运用语言。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性 所谓鼓励性,是指通过肯定、称许、表扬、赞赏、鼓动、等方式激发、鼓励学生不断进取的特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自信心是在不断激励、不断成功中树立起来的。教师的语言最忌讳“冷”、“硬”、“辣”。传授知识时,要忌讳“笨”、“傻”之类的埋怨;启发诱导时,要忌讳“呆”、“木”之类的挖苦;指责骄傲时,要忌讳“真行”、“真了不起”之类的冷嘲热讽;批评错误时,要忌讳“没治了”、“看透了”之类的断言。教师对学生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激励性。教师应当把自尊、自爱、自我调整的权力留给学生,自己只起点拨、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四、启发性 所谓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能诱发学生思考并让他们有所领悟。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也。”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五、教育性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在开口与学生讲话时,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是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重任,要时时做到“心中有人”,“目中有人”。 教师语言的教育性特征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本身要健康、文明、进步,禁绝粗俗、低级、落后。 六、审美性 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具有审美性,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应当有文彩的,教师的语言尤应如此。 在学生看来,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仿的。运用语言表述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因此,较高的语言表达艺术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每个教师要多几分耐心,多几分爱心,让教师的语言修炼成“雪中炭”、“三春雨”、“六月风”。 (审核人:曹曼红 领学人:曹佳丽)
|